乐安古城居民装饰十分简洁。
古城还保存不少古井。
游氏总门。
“乐安花猪”是赣中南花猪中的独特种类。
衙前巷是该县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砂岗岩条石路的街巷。
当身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,也许我们看到的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,感叹的是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辉,体验的却是历代民居主人们过往生活的烟火气息!
对抚州古村情有独钟的武汉大学教授王炎松,近些年来,用他勤奋的脚步丈量了许许多多的抚州古城,用他那出神入化的速写技巧,让世人感受抚州老城赣派民居无与伦比的风采。王炎松曾不止一次来到乐安老城。近期,笔者在乐安朋友的帮助下,细细品味蓝天白云下的乐安老城。
据史料记载,乐安建县于南宋绍兴十九年(公元1149年),由崇仁、永丰两县柝地而置,以乐安乡名县,驻地鳌溪镇。相传早在北宋乾道三年(公元997年),有詹姓人氏迁居于鳌溪镇,此地原仅有数户钟姓人氏居住。詹姓人氏在四面环绕的群山中发现一块长满芦苇、较为平坦的盆地,视为风水宝地,遂大举迁徙于此繁衍生息,逐渐取代了钟氏。称此地为詹墟,因河中有一块巨石,酷似鳌鱼,故称鳌溪。
据《乐安民国风云》一书介绍:到民国,县城鳌溪镇形成了游、何、元、詹为主四大姓氏,辅之乐、陈、胡、李、邹、黄六姓氏的格局,这10姓人口占县城总人数的90%以上。
这些姓氏以宗祠为中心,形成固定的居住区域,如詹氏在芜塘巷四周;游氏环绕宝塔巷,居于小南门和南门巷;元氏大都居住在北门和东门巷;何氏居民主要居住在西门巷。
民国时期,县城主要街道为东门口至衙前巷,全长约3华里,街道中心铺长条砂岗岩石,沿街有店铺一百来户,多数为“前店后房”结构。衙前巷是该县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砂岗岩条石路的街巷,芜塘巷的司马第由三座门门坊穿插,显示了詹氏家族不凡的气度和人文底蕴。清末民初,乐安游氏富甲一方,经营传承数代人的“游泰顺”商号是县城最大的商号,其在省城南昌有三家分号,乐安周边乡镇还设立了分店和毛边纸作坊17处,穿过游氏总门,可看见这两处宗祠建筑。
“游氏大祠”始建于明代,清代维修过,周恩来同志曾在此居住。1932年8月17日,红一方面军攻克乐安城,当天晚上,苏区中央局在周恩来住地“游氏大祠”召开县城商人会议,宣传党的工商业政策,为中央苏区做出了样板。次日,红一军团指战员开赴宜黄,乘胜攻克了宜黄城。
乐安县城还有大元巷的“毛泽东同志旧居”,在抚州,只有乐安县城有保存完整的两位领袖人物旧居。1932年8月,毛泽东在乐安县城最后一次指挥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“围剿”前期的一次战役——“乐宜战役”。
笔者在游氏总门第一次看到“乐安花猪”,早听说在1956年,“乐安花猪”就被列入江西省地方家畜品种名录,是江西八大地方猪种之一的赣中南花猪中的独特种类。“乐安花猪”毛色以“三花”为主,除头尾为黑色外,其它部位黑白相间,并在黑白相间处有大小不等的“晕”带。头型以粗短、有皱为主,额顶有白色斑带,四肢粗壮,腰微凹、腹下垂,乳头多为7对。肉色呈玫瑰红,脂肪洁白,肉质鲜甜、肉汁清澈。
在胡家巷的这栋老宅,住着90多岁的黄华兰老人,感觉她屋内的这张小木床不一般,做工非常简练,其材质光滑细腻。东门巷的老宅,是乐安县城仅存官厅气派的宅邸,如今人气还是很旺。
乐安古城还保存有不少的古井,其水质清甜甘洌、其形状千奇百怪,是参观老街的一道风景线。古城民居装饰十分简洁,以灰塑为主,匾额题字也是泼墨而就,是典型的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相结合产物。
大热天的,老街居民围聚在木匠作坊里聊天,一派宁静祥和的气象。乐安古城探访,体味了王炎松教授在“乐安古城”一文所说的:喜欢古城,因为它们不虚伪,不矫情,是人类营造的充满生气又质朴的事物。古城的实物和它的历史文化是高度匹配的,这里面有最动人的细节和味道,每座古城都有完整性、真实性、独特性和延续性,都是自在的,都是不可复制的……
黄初晨